因为身处成都的原因,如果我想念远在深圳的亲人们,会一个个点进他们的朋友圈,看看他们最近在干什么,想什么。但是我发现大家除了工作几乎没发啥。活像一个个工作工具人。连臭美的阿飞都很少发照片了。Sad。仔细想想,近一年其实都刷不到好朋友的朋友圈了。被代购信息、商家活动、工作宣传充斥。
而我属于表达欲非常活跃的人,在小号可以一天十条瀑布流日记。阿飞大美常常调侃,我离开了深圳,仿佛没离开,因为实在太话痨,常常霸屏他们常访问名单的榜 I 。
希望向我学习。
有人会问,想念一个人就打电话发消息约他们见面吃饭啊,干嘛非要看朋友圈?
话虽如此,但是大家那么忙,保持密切联系确实有点负担感。朋友圈的动态相当于“安静不打扰,但我想知道”的频率。以一种舒服的方式,保持与你的生活不脱节。
大家常常会讲“很久没发过动态了,不晓得发什么”“感觉越来越失去自我了”“以前我很爱记录生活,一天发5条,现在被生活工作吞噬,回家累个半死还指望能表达什么有营养的东西吗”。
仿佛越长大,我们离自己的内心越远。随着年龄的增长,日常容器中的事务越来越多,确实会被许多声音充斥,这大概是一个普遍现象。另一方面,个体表达往往伴随着许多起伏的情绪,可能被外界认定为不成熟,所以大家为了将自我输出塑造成得体的样子,会按捺私人的表达欲。
看衩姐讲许鞍华的纪录片观后感,“她在生活中是一位普通女性,伤感自己老去,操心一日三餐,甚至也会想整容;而在工作中,无论勘景、讲戏、跟人吵架都是充满热情、乐此不疲的。人的一生中有许多快乐:恋爱、喝酒、交友、挣钱……但很快乐的,真的是创作。”
我当时转了这条,深表赞同,创作室快乐且痛苦的。苦于丧失表达欲,触觉失去灵敏度,对许多有趣事物提不起兴趣,苦于面对生命的变化内心毫无波澜。丧失表达欲是一件非常令人恐慌的事。因为这意味着麻木,不再冲撞,不再哭笑淋漓,不再有一颗蓬勃的心去拥抱新事物。
判断一个人“还很年轻”的标志,除了肉体,也因为他们灵感勃发的表达,毫不犹豫的诗意,以及对世界的探索欲和创造力。
表达欲是可以训练的。这不仅是创意从业者或文字工作者才能做的。每次我发完意识流视频,我很荣幸有粉丝留言说触发了思考,并且提问用什么相机拍摄的她也想拍,用什么软件剪辑的他也想剪,这种跃跃欲试真的非常美好。
不管大家的工作是银行职员,蛋糕店烘焙师,滴滴司机,律师,老师,只要你开始像学生时代那样去关注自己内心想法,先不管文字功底好不好或是有没有剪辑技能,只要有意识地培养记录的习惯,就可以得到许多表达碎片。
这些不管有意义没意义的表达,对于你来说都有意义。
因为这是围绕你本人的真实生活正在发生的一点一滴。
如果这些你不屑表达,那我们真的没什么活着的痕迹。
但胞哥说不发朋友圈是因为不想个人生活被人judge。“自己过得好自己心里有数。”
我说可是不表达就感觉这个人消失了。
他仍然坚持说,过多的表达,会被人认定为“秀”,也会被当做物料拿去讨论、消费、逗乐、吐槽……真没必要。可能也是因为深受其害过,所以懒得争辩,懒得挣扎,毕竟生活落到实处是很私人的。
我说,可是不分享生活碎片,就等于不给机会朋友或亲人参与了解你的生活,会越来越孤独吧?如果因为少数人的恶意,去放弃与世界的链接,会不会太亏?
胞哥说,性格不一样,选择不一样。每一种选择都以自己舒服为主。
我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
不管怎样,还是希望刷朋友圈时看到有血有肉的生活碎片,让我知道我的朋友们过得不错。下次见面时可以对谁去了哪里旅行、谁养了新猫猫、谁升职了、谁搬家了、谁交了新男朋友、谁生娃了、谁家楼下有很好吃的香辣蟹侃侃而谈。
“不想与你失联,请让我随时随地在时间流中能打捞到你。”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对版权问题有疑问,请联系:
hezuo@fruitbomb.com.cn。
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80709525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58.com/12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