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沛祖

广州旧芳村区在广州西南部,隔珠江与河北老城区相望。举办生菜会的地方有两处:早期在赤岗;后来在坑口。
赤岗在芳村东漖镇海南村,又名神圣岗,四周平地,孤岗拨地而起,由红色石山构成,因而得名。岗麓有观音庙、将军庙等寺庙。约自清代起,每年正月廿六“观音开库”日,人们来观音庙拜观音求财求子,逐渐形成生菜会民俗,此俗直至建国后才消亡。后来观音庙废圮,再无复建。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急剧扩展,岗亦被夷平,昔日田野变了城区,楼房成片,高架桥凌空飞渡。现在山岗与神庙早已俱成历史,而赤岗之名尚存。

清末《吴友如画谱·生菜会》
赤岗生菜会最有名的活动是“抢炮头”,场面相当热闹。相传抢到炮头的人会发财添丁,第二年则要送贺礼到观音庙隆重“还炮”;另外一个活动是少妇在岗下石槽中摸螺摸蚬,占卜生儿育女之兆。赤岗离广州城较远,据说后来从省城来参加生菜会的人越来越多,交通不便。芳村坑口也有一个平顶山冈,冈顶上也有香火鼎盛的观音庙等庙宇,该地较近广州城,交通相对便利。约在清末,坑口生菜会逐渐兴起,演大戏舞狮子,场面比赤岗热闹。


坑口村在今花地大道南东侧一带,过去此地是一片农田。村内有山岗,岗顶岗腰有四大古庙:将军庙、观音庙、北帝庙和三圣庙,是生菜会期时的主要活动场地,其中以观音庙为中心,每年都有众多善男信女前往烧香,乞求神灵赐予好运。
坑口生菜会民俗约始于清末,民众俗称“观音开库日”,实为观音开库与生菜会民俗同时举行,会期最热闹的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廿六观音开库日。子时(正月廿五日夜十一时至廿六日凌晨一时)相传是吉时,是观音菩萨大开金库贷款助民致富的时刻,故来上香的人特别多,不少市民为了争上“头炷香”,头天夜里就来到庙前等待。人潮汹涌。
坑口生菜会没有抢炮节目,但除战乱外,会期一般都相当热闹,是民国时期芳村地区一个隆重的民间节日。每逢会期,人潮如涌来参拜观音,庙四周,卖武的、耍猴的、玩杂耍的、摆杂货摊的、售卖祭品风车的、卖膏药的、卖小食的,还有各种江湖术士,各式摊档遍布观音庙四周的山岗上。




最热闹的是南海一带二十四乡的醒狮队来此表演,在锣鼓、鞭炮声中,数十头醒狮翻腾跳跃;相传最多一年曾搭狮子台12座。还有就是粤剧粤曲班在此搭台唱戏。相传最初是演对台戏,哪一台戏演得精彩,观众就转向哪个戏台。后来可能因为对台戏有时一边人多一边人少,令表演者尴尬,于是变成连台戏,一排二三个戏台同时演出,一连演三天。又由于舞狮者多习武,又曾衍生出擂台比武。此外,村民还搭棚吃生菜包。
旧时坑口山顶有一泉眼,泉水流经观音庙旁的石槽,槽中长有很多蚬、螺。生菜会期,妇人到石槽摸螺摸蚬。有时连泥沙还有小田鸡一起摸上来。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盛行的年代,求子是生菜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山人海的生菜会
生菜会期正是开春之际,形成集市贸易,人们同时购买种子、农具等各种春耕物资,以备农作。生菜会于是成了集祭祀、民间娱乐、集市于一身的盛大庙会。锣鼓喧天。场面热闹非常。

芳村坑口生菜会期,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
民间传说,坑口生菜会求神很“灵”。来求财的,总有当年发了财的;来求子的,定有当年添了丁的。出于对神灵的敬畏,没有应验的不会说,应验了的自然有人到处宣扬,于是越传越灵。
依照民俗,求观音应验了的第二年要带着礼物来“还神”,烧炮竹,因而炮竹之声连绵不绝,庙会亦就长旺不衰。连香港民众及东南亚一带的华侨都慕名而来。
相传当年拜祭也有讲究。除了通常的元宝、蜡烛、冥纸外,还有带根的生菜、风车以及大小不同的两种香。拜祭时,在庙前放下所有供品,低头合十说出祈望,然后将元宝、蜡烛、冥纸等投入庙前的火炉焚化,再点燃大小香。小香与香烛插在香炉上,大香、生菜、风车带回家,意为将“借”到的钱财带回家,生财、行好运;香越大越显诚心,在家门口插上大香,直到燃烧完为止,一支半径三厘米的大香可以烧上整整一个晚上。坑口生菜会的香特别粗大(今天的大香有手臂那么粗,长约两米,据称可以烧足一日),原因在此。
生菜包、大香和风车是生菜会的三大道具。
生菜会期亦是村中亲朋好友聚会的好日子。村民称:“大家在一起就会吃生菜包,馅一般是蚬肉、生菜、韭菜和花生,然后用生菜包着吃下,又健康又好兆头。”附近酒楼食肆当天都以生菜包饭作为卖点,这个民俗至今保存。
除生菜会外,每年观音诞这里都是人潮如涌,农历初一、十五亦香火甚旺。
在今芳村大道东的沙洲小区街口有一条文化长廊,长廊上有一幅长26米,高2米的巨幅大理石线雕画,名《冲口风物图》。从名胜古迹、工商贸易、民俗风情等几方面展示清末民初冲口涌两岸的景象和社会风貌。占了约四分之一画面的,便是描绘当年坑口生菜会的盛况:画面上人头攒动,在一所古朴的庙宇前,多队醒狮欢腾,擂台上有人在比试拳脚;连排戏台上,戏曲表演正酣。摊档连绵,生菜包、小食、风车等生意甚旺。画面一角的溪流之中,搭有竹排,一些少妇正在摸螺摸蚬。据称这是根据坑口当地老人对生菜会的回忆而绘画出来的。
坑口生菜会民俗一直延续至20世纪50年代。1958年春还举行过一次,当年庙中有人求签解签。内容主要是求子求财两大项,都是生、发之意,仍合生菜会的本义。庙堂前设置有两个水池,内置蚬、螺二物,任由妇人去摸取。以后此俗遂亡,约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又开始逐渐复兴。

1986年坑口生菜会游客有六七百人,以后越来越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已达数千人。为疏导人流以策安全,1995年,新修了现在的观音庙。并在庙前四周建成一个小型广场,同时把道路拓宽开通到鹤洞路以疏通人潮。
近几年,自正月二十四晚开始到正月二十七晚三天生菜会期,游人常达十万。从坑口村牌坊开始,沿街道(马路)两旁是摆卖各式吉祥物、民间工艺饰品、佛像、挂饰、玉石工艺品、香烛、香油、各式祭品、风车的小摊档,还有是出售与红纸、茨菰、葱捆在一起卖的生菜。也有单独卖的生菜、利市袋、茨菰、葱的临时摊档。当然还有相士的摊位。其中最好卖的是寓意转运的风车与应节的生菜。
沿路密密匝匝的小摊贩从村口牌坊处沿道路两侧向内延伸,一直摆到岗麓,摆上山岗,摆到观音庙四周。沿路很多人举着香烛和风车。从村口到观音庙所在山岗,是川流不息的人潮,接踵摩肩,一派热闹的庙会景象。不过,现在观音庙所在山岗周围已尽是高楼,只有庙西边的坑口公园尚存青绿,旧时乡民香客在山岗上席地而坐大吃生菜的景象已然不再。
现在来参加会期的,有当地乡民、广州一带民众,还有来自港、澳、东南亚等地的游人。拥挤时,大家排队上香,场面热闹非凡。届时大批警察与坑口村民兵一起维持秩序。为策安全,往日醒狮表演、唱连台戏、杂耍、卖武等活动已基本取消,而且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在热闹程度上显得稍为逊色。不过人潮汹涌的景况比旧时更甚,式样繁多,色彩缤纷的风车仍在转,每年只在生菜会期吃一回的生菜包仍在吃,摸蚬摸螺的习俗在形式上也保存了下来,而且还出现老人家来替下一代“求子”的,这是旧时所没有的。

观音庙前人潮如涌,香烛祭神,风车转运
庙右边的水池如今已不再蓄水,有村民就用水桶装上一桶螺和蚬,让游人重温旧俗。除了少妇,已婚男士也能摸。有村民向“添香油”的市民派发内装两棵生菜、两个茨菇的红袋子,“祝他们好事成双”。亦有内装一棵生菜、两只茨菰、两只桔子,表示生财、得子、平安大吉。
在“生菜会”活动期间,活动中心区域内商铺实施临时停业。游人单向流动,一侧进,另一侧出,允许上香,在广场添香,但烧元宝、烟火大的巨香则劝阻进入。禁止一切机动车辆进入和停放。东漖南路、龙溪路、花溪路、坑口新村大街、坑口工业区路口、新辉小学路口实施交通管制。
逛完庙会,吃“生菜包”。据说生菜包每年只在生菜会这天吃一回,附近酒楼食肆都以生菜包饭作为当天卖点。
(图片来自网络)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80709525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58.com/9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