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黔东南州农科院中药材研究团队编纂的新书《黔东南少数民族常用药用植物》即将出版,下面发布该书前言全文。
《黔东南少数民族常用药用植物》前言
2018年7月,我院中药材科研团队开始参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至今已将近四年。近四年来,我们陆续完成了榕江县、从江县和凯里市的普查任务。在完成三县(市)调查任务之余,在贵州中医药大学江维克老师的支持下,我们以普查中获取的资料和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实施了黔东南地区民族药的专题调查研究。这本书便是此项调查的主要成果。
这项工作于2020年9月正式启动,至今已一年半。我们调查的范围覆盖黔东南州全境。调查的重点是民间对药物的使用方法,兼及栽培、销售、加工。传统中,当地各少数民族用药都以鲜药为,仅极少数药材使用干品或炮制药,这种习惯至今基本保留。因此,我们的调查也以鲜药为主,对当地传统中确实有使用干品或炮制药习惯的少数药材也不忽略,药铺里销售的从外地进货的炮制药不在我们调查范围之内。
调查方式有三种:一是深入各县药市调查上市的药材,并向卖药的药农和民间药师询问用药方法;二是对识药用药经验丰富的民间医生和药师进行跟踪走访,跟随他们进山采药,邀请他们一起座谈交流;三是编纂团队人员利用回乡探亲等零散时间向家乡亲友或当地药师收集相关知识。项目启动以来,我们走访民族医生、药师、药农等300余人,其中经常走访11人。调查记录的药材500多种,其中动物药10余种,矿物药2种。这500多种药用植物,能够鉴定基源,并收集到用法的,有330种。我们将这330种药用植物在当地的用法,以及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整理,编纂成此书。编纂此书的用意,既是对此次调查成果的物化呈现,同时也是为了记录和保存当地宝贵的民族用药知识,为后继研究者提供基础资料。
这本书由总论和各论两部分组成。总论从黔东南人文地理概况、民族药简介和民族药未来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展开,介绍黔东南地区民族药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各论部分分述调查到的330种药用植物。
各论部分对每种药用植物的介绍,由俗名、植物性状、药用方法、附录四个部分构成。“俗名”部分列出当地常用俗名。“植物性状”简单介绍该物种的性状特征。“药用方法”部分介绍我们收集到的当地民间用药方法,这些方法,都来自民间药师或群众口述。由民间药师介绍的用药方法,一般根据药师的族别,或药师自述的来源以“××族以××入药”或“××族用于××”等语句点明用法的族别;若药师认为用法非其本民族独有,且说不清来源的,不点明族别。由群众介绍的方法,一般根据该群众在地直接点出该方法流传的区域。“附录”是对需要特别说明的情况进行扩展补充,如药材基源易混淆的情况、药食两用情况、特殊的用药习俗等。
民族药品种十分丰富,但由于过去的记录和传播技术所限,这些药材及其用法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常常出现失真、变形的情况。我们调查发现同一药材有时来自不同的植物(也就是相同药物的基源不同)的情况较为多见;而同一药物用于治疗不同疾病的情况则相当普遍。类似情况在《中国药典》和《中华本草》等典籍中也存在,但当地民间用药中这种情况显然比中药典籍里多得多,其中有一些可能超出了合理的范围,隐伏着用药的安全风险。鉴于此,我们在调查和编纂这部书时,对药物基源的鉴定给予了着重关注,花费了极大的功夫,对部分疑难物种,我们还请贵州中医药大学江维克老师团队给予指导,尽最大的努力减少错误。在做好基源鉴定的基础上,我们给每种药用植物配了两到三张高清彩图,以帮助读者正确识别。本书使用的图片共计1221张,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我们团队自建的植物图片库,极少数是王明川、杨秀全等老师提供(都注明了提供者姓名)。
为了便于叙述或缩短篇幅,我们对一些共性问题作了省略处理,说明如下:
1、各论部分对每种药用植物的介绍,分俗名、植物性状、用药方法、附录四个部分展开,但在叙述中只是按以上顺序进行陈述,不再以“俗名”、“植物性状”、“用药方法”和“附录”等进行标记。
2、在各论部分,介绍药物的用法时,未特别以“炮制”、“干品”等词加以说明的,均是使用鲜药。
3、当地用药除主要来源于植物外,“硬壳层孔菌”、“赤芝”、“紫芝”等三种菌类药物也常用,不宜忽略,但品种少,不另设章节,排版时与药用植物排在一起。
此外,本书虽在药材基源的鉴定上做了很多努力,但对书中所记录的用药方法未能一一核实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用药实践中仅具参考价值,不建议作为用药指导。
民族药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知识系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送代更新,民族药的生产、交易和使用也与市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出现了很多变化。本书在着重收集和介绍各种药材的传统用法的同时,对民族药在现代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也十分关注。最显著的变化,是中药、民族药的产业化种植迅速发展;加工、深加工领域也出现了一些较有实力的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药材交易、借助现代生物技术进行药材的人工种植和开发利用,也有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这些变化以传统的民族药知识体系为起点,但随着变化的不断深入,又会反过来对民族药知识体系产生影响。这是民族药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黔东南生活着45个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习俗、用药习惯各不相同。各民族长期杂居共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使得这片区域的民族药知识在不同的人群中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极其复杂难辨。复杂难辨的知识,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又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而不断演化。对这样一个复杂、动态的知识体系,想要全面理清其中经纬,得出准确清晰的结论,非三五年所能做到。此次调查,只是截取其中一个片段进行尝试性的“解剖”。这本书作为调查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也难免存在片面性,甚至可能存在一些谬误,惟愿有识之士给予指正。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80709525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58.com/1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