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看抖音,我需要看抖音的英文?
身穿汉服,手握折扇,漫步于江湖之间。
在古装影视剧中,折扇常常被作为角色在江湖中行走的武器。而在现实生活中,汉服爱好者则将折扇视作一种装饰,增添整体造型的美感。此外,折扇也被一些人当作文化纪念品,珍藏或赠送给他人,以表达深厚的情感。
最近,「最人物」与折扇代表性人物孙亚青老师进行了交流,带领大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折扇的历史与发展。
1
孙亚青的生活中始终与扇子紧密相连。
这段情缘,自她童年时期便开始萌芽。当她在小学和中学就读时,住在杭州市上城区解放路的孙亚青,每天下课后都会路过王星记扇厂。她和同伴们常常在厂门口嬉戏,玩跳皮筋和踢毽子,或者围着玻璃橱窗探头朝里,欣赏那些精美绝伦的折扇。在周末的时候,她们也会时不时地走进厂里闲逛。
在潜移默化中,她发现自己已无意间爱上了它,并与之建立了长久的关系。
实际上,孙亚青对折扇的热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培养起来的。与其说这是仅仅出于兴趣,更不如说是命中注定。在他大约14岁时,孙亚青偶然目睹了小姨为王星记制作扇子的外加工,这一幕让他瞬间着迷,色彩斑斓的扇子令他感到非常美丽。
出于对工作的兴趣,她最初跟随小姨学习,做一些辅助性工作。等到自己逐渐掌握了技能,就主动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每个月能够赚取十几块钱,从而为家庭减轻了一部分经济负担。
每次去工厂交付扇子时,师傅总是夸赞孙亚青“很有天赋”,这让她感到非常自豪和满足。
孙亚青
毕业后,她毅然决然放弃了到铁路和邮政等部门就业的机会,选择加入了王星记,成为了一名专注于手工折扇制作的技师。这一干就是整整45年。
在制扇工艺中,最具挑战性的技术是“拉花”。这项技巧要求在薄薄的扇面上,通过钢丝制作出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成千上万个小孔,最终形成美丽而多样化的镂空图案,展现出虚实结合的独特效果。
要制作这种复杂的手工艺品,除了耐心外,还需要一定的力量。孙亚青是典型的江南女子,身材纤细而玲珑。她的领导对她尝试拉花表示担心:“这活儿需要力气,通常是男孩子来做的。你这么瘦弱,力气不够,可能学不会。”
她不甘心地说:“我有力量,而且我非常勤奋,肯定能胜任这份工作。”于是,她开始和男同事们密切合作,成为了一名“花艺” apprentice。
孙亚青在“拉花”
“这项技能的入门很简单,但要精通却非常艰难。每天的训练像拉锯一样,得不断用钢丝锯切割木片,经过一天的反复练习,手指和手臂都酸痛得厉害。”师傅告诉他,经过15天的坚持,疼痛感会有所减轻。孙亚青于是咬牙忍耐,逐日更新着自己的倒计时。
为了提升自己在图案设计方面的审美能力,她报名参加了一个美术课程,开始学习绘画。一年后,她掌握了“拉花”技巧,同时她的身体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因为长期两边用力不平衡,孙亚青的双臂粗细差异明显。她回忆起去定制衣服的经历,笑着说道:“裁缝看了都觉得奇怪,问我为什么两个胳膊差别这么大?”
2
命运总是眷顾那些脚踏实地、努力奋进的人。
孙亚青因好学和肯吃苦的精神,深受领导们的喜爱和认可。最终,她的名字几乎成为“有需要的地方就有孙亚青”的代名词。每当某个环节人手不足时,大家便会想到她来填补这个缺口。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孙亚青经历了八九个不同的制扇工种,并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娴熟的水平。这为她后来的管理决策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使她能够成功晋升到领导层。
孙亚青与王星记一同成长。
她在1975年进入工厂,那年正好是王星记成立100周年。“只要记得王星记的岁数,我也就能算出自己在厂里工作了多久。”她这样说道。
这个温柔优雅的女性从一线工人起步,逐渐晋升为车间主任、门市部经理、副厂长和厂长,最终成长为企业的领导者和非遗传承人。她参与并见证了王星记的发展历程中的曲折挑战,并引领公司走向崭新的发展方向。
18岁,正值王星的辉煌时代,孙亚青刚刚踏入这个舞台,逐步提升自己的技能。
王星记在42岁时意外跌入低谷,但她在危难之际决定接过重任,带领团队走向繁荣之路。
在48岁这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快速变化,传统文化正遭遇衰退的危险。为此,她积极倡导将王星记的“制扇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49岁时,凭借北京奥运会的机会,她成功地将王星记扇子推向了全球。
1994年,一场严重的火灾几乎将王星记化为乌有,此后公司经历了长达10年的亏损期。由于经济困境,许多员工选择离开,导致人才大量流失。
在困难时期,拥有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孙亚青被迫承担起振兴王星记的重任。她不愿意看到这一珍贵的传统工艺逐步消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王星记迫切需要注入新鲜的活力,不仅要在产品上进行创新,还需要加强人才的培养。
孙亚青(右)正在教授制作扇子的技巧。
在当今社会,扇子已不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要在市场中获得成功,就必须迎合年轻客群的需求,为扇子注入新的活力,让它重新焕发光彩。”经过长期的观察,孙亚青总结出了一种思路: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新元素,使扇子文化能够在时尚潮流中持续发展。
“例如,针对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推出了12生肖和12星座的系列产品;另外,古代民俗中有‘扇扇子、坐轿子、荣华富贵一辈子’这样的说法,因此我们结合婚庆主题,推出了‘婚庆扇’。”孙亚青表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在不断变化,但这些“根”却始终保持不变。
她还积极推动与高校合作,发起大学生设计大赛,试图从最具活力的年轻人中汲取创意,甚至尝试在抖音上展开互动。在她看来,吸取年轻人的活力与创新精神,正是王星记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品质是孙亚青常常强调的一个重要概念。她指出,现如今市场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扇子,如果王星记想要赢得消费者的注意,必须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在接受「最人物」采访时,她提到王星记选用的是优质的竹木材料,甚至包括红木和檀木等高级木材。
一把黑纸扇的制作流程涉及88个工序,采用的是天然材料,不怕太阳暴晒,也不害怕雨水冲刷,也不会褪色,因此被誉为“一个扇子胜过半把伞”。
孙亚青在悉心打磨扇面
“可以说,手工扇子是王星记的灵魂,品质则是其根基,而工艺美术大师和制扇工匠则是技艺传承的重要支柱。”现如今,王星记拥有一个由60多名精英组成的制扇团队,并每年定期招募新学徒,确保每个制扇工艺都有各个年龄层的传承人。
在6月的初旬,孙亚青在抖音上分享了一条动态:一切努力都只是为了期待那份令人艳慕的通知书的到来。
画面展现了一把独特的定制扇子。这是父亲特意为即将步入高考考场的孩子准备的心意,他希望孩子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能够成长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学生。
孙亚青表示:“如今,扇子虽然不再单纯作为消暑的工具,但它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象征,作为礼物送人绝对是相当体面的选择。”
3
在杭州,王星记扇子与丝绸和龙井茶一起被誉为“杭州三绝”。
王星记扇庄于1875年在杭州的“扇子巷”创立,至今已有146年的历史。在这段历程中,王星记始终坚守着“精工出细活,料好夺天工”的传统理念,遵循古老的工艺,以精湛的技艺精雕细刻,将扇子打造成名人书画艺术的聚集之地。
王星记部分成员合影
如今,孙亚青年纪逐渐增长,但她的热情依然如故。为了迎合互联网时代的潮流,她将王星记从传统的线下经营转向了线上,同时还创新性地结合了非遗文化与旅游,开创了一种新的产业模式。
孙亚青向《最人物》表示,目前王星记的生产和经营场所已变成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旅游目的地。
她感叹道,这不仅是活生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也是折扇文化交流的桥梁。“我们的楼上有一个博物馆,而楼下则是师傅制作折扇的地方,游客在参观完博物馆后,可以亲眼目睹制作过程。”
提到与王星相关的难忘经历,孙亚青立刻联想到2008年那个特殊的时刻——北京奥运会。
在她49岁那年,孙亚青凭借出色的设计理念和师傅们的精湛工艺,带领团队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奥运主题的思路下,仅用了18天的时间便推出了15款设计作品。王星记折扇因此成功获得了“免费”入场的机会,首次亮相于国际舞台。
“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越是传统的文化,越需要主动传播给更多人。“通过走出去,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也让世界更加了解我们的文化。”
在孙亚青看来,每一把经过多位工匠细心打磨的扇子都蕴含着灵魂,她甚至将这些扇子视作自己的孩子。曾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孙亚青就是为扇子而生的。”
4
在59岁之前,孙亚青从未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抖音主播,并在网络上出镜。
三年前,孙亚青第一次使用抖音。最初,她对这个新兴的社交平台并没有太大兴趣,担心其可能会对传统文化产生消极影响。然而,当新的机遇和挑战出现时,她作为一个敢于尝试创新的女性,最终选择了探索这个平台。
孙亚青参与的电商活动
她在抖音上注册了昵称“王星记扇孙亚青(奇人匠心)”,开启了全新的网络生活,专注于直播带货和科普知识分享。
在抖音上,她分享着每一扇扇面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最初,扇子并不是用来扇风或消暑的工具,而是在皇帝出行巡视时用来遮风挡雨的,成为了身份和等级的象征。
她还展示了匠人在制作扇子时的用心。每一笔细致的拉花、每一笔惊艳的走笔,背后都蕴含着匠人们日复一日的辛勤打磨与坚持,正是这种匠心精神,才创造了让网友们赞叹的折扇。
目前,孙亚青作为抖音电商的非遗好物代言人,期望能够引起大家对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大关注,使得这些优秀的非遗产品能够进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
孙亚青是一位具有独到眼光的决策者,她善于把握市场趋势。在创新方面,她深知当今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年轻用户群体中。为了吸引抖音上的主流用户,她设计了一款新的折扇,强调使用多种丰富的色彩。
“我们的产品究竟是为了谁而设计的?年轻人无疑是网络的主力军,因此我们必须迎合他们的需求。如果年轻人对于我们的传统工艺不感兴趣,那将会是个大问题,可能会导致这一传统逐渐消亡。”因此,王星记目前正致力于将传统元素转化为吸引年轻人的新鲜事物。
孙亚青在进行电商直播
截至目前,王星记的扇子不仅服务于国内市场,还出口至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的目标是“扇艺源于中国,礼仪遍及全球”。我们希望将王星记打造成为一个能够代表中国走向国际的传统品牌,并致力于传承优质的工艺。
自去年以来,抖音电商逐渐开展了一系列支持非遗文化的活动,孙亚青参与了超过20场,销售额累计超过70万元,她表示:“效果显著。一开始我对这种电商平台持怀疑态度,觉得它和我们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然而经过线下转向线上后,发现销售渠道变得更加广泛。”
孙亚青表示:“在抖音的这几年,我感受到的并不是单纯的销售,而是通过文化传播,让更多人认识并欣赏我们中国传统折扇的文化。”
正是由于无数像“孙亚青”这样的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更广泛地为国人所熟知。他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代言人,还是传播国学知识的讲解者。
正是由于抖音及其电商平台,更多的人们能够欣赏到珍贵的非遗商品。
在某种意义上,这代表了科技与人文学科的更加紧密融合。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80709525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58.com/26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