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1元100赞,微博购买赞助服务?

揭露“养号控评”虚增流量背后的千亿级灰黑产业链是非常重要的。

不过仅仅几个小时,家长刘某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被转发超过百万次,阅读量达到5.4亿次,甚至登上微博热搜。热搜条目上的标题是“广州一小学体罚哮喘儿童致吐血抢救”,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愤怒。这些刺激性的描述词语,再加上血迹斑斑的照片,让人触目惊心。舆论如同火山喷发般迅速引爆,将指责的目标直指涉事学校和老师。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不到一天的时间,事件出现了戏剧性的反转。警方调查发现,原来这则令人震惊的信息是刘某编造的。虚假的信息出现在热搜榜上,引起了巨大的关注,而这只花费了760元的网络推手行动。

最近,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裁定了一起散布虚假信息的网络案件,刘某和网络推手都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

“养号控评”灰黑产业链的虚增流量问题日渐严重,已经成为一个危害社会经济秩序和互联网生态的严重问题。从表面上看,这些虚假流量生意似乎规模不大,但实际上这一产业链的规模已经扩大至千亿级,并且遍布各大互联网平台。无论是浏览量、点赞量还是交易量,都可以被人为“刷”,这严重破坏了互联网生态和社会经济秩序。

用760元购买“水军”来制造炒作并操纵舆论。

2020年5月,广州市方圆实验小学学生家长刘某因女儿被学校罚跑步对老师心生怨恨。她用化妆水、眼影伪造了“血衣”,并在微博上发布了相关图片,谎称女儿患有哮喘,被老师体罚致吐血抢救。尽管内容劲爆、用词犀利,但这条微博并未引起太大轰动,淹没在网络的海量信息里。

刘某不满意自己微博的影响力,于是在网上查找到了网络推手马某。他付给马某760元,以便增加微博的影响力。这包括花费100元购买1万条转发、160元购买2万个点赞,以及500元购买10万名粉丝。接到任务后,马某在一个名为“某某社区自助下单”的网络平台上发布了刘某微博的链接,并在那里花了270元购买代刷好评、阅读量以及发布虚假评论。

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刘某发布的微博内容迅速被广泛转发和评论,甚至登上了微博热搜。舆论激动不已,涉事的老师遭受到了网络暴力,甚至遭到了“人肉”搜索。马某开始感到情况有些不妙,于是通过微信联系刘某,要求删除之前的聊天记录。然而对方已经被警方调查,没有回复。

据公安机关调查显示,刘某的相关微博被转发超过140万次,评论达到46.5万条,阅读次数高达5.4亿次。有关虚假消息的传播行为导致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判决刘某犯有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缓刑二年;而马某以及“某某社区自助下单”网络平台的经营者陈某也因同样罪行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根据广州市公安局网警支队民警古悦雄介绍,陈某经营的“某某自助下单社区”网络平台,利用API接口程序与其他上家网站对接,能够自动化完成用户的涨粉、点赞等需求。初步统计显示,该平台涉案金额超过2000万元。

古悦雄指出,这些平台的技术门槛较低,只需注册一家空壳公司,然后使用几台电脑和几部手机,下载一套接码平台,即可刷高网文阅读量、点赞数和发布虚假评论等。这种操作成本低,门槛也不高,收费也不贵。以微博为例,转发博文价格约为70元/万次、点赞价格约为30元/万次、评论价格约为65元/万条。

该平台存在无法审核刷炒内容的问题,因为他们与客户素未谋面。陈某在庭审中表示:“我根本就不认识马某,连这条微博的内容都不太清楚。”他解释说,每年要处理几十万条订单,根本无法看得过来。虽然他们每天会抽查网站上的订单,但推文内容涉政、涉黄、涉暴力的内容会被拒绝,其他内容的真实性很难核实。

马某还说,他并没有对微博内容进行审核,因此当意识到信息是虚假的时候,就无法阻止网络名人和网民进行转发和评论。

用户点一次平台赚一毛

据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的调查发现,一些网络平台涉嫌制造虚假流量,形成了数以百亿元计的灰黑产业链。在百度上搜索“点赞平台”,结果显示有2400万个链接,各大网络平台都能使用这种方式来提升流量。具体操作方式有以下三种:

利用“网赚”类App收集闲散用户流量是一种常见的方式。比如在“喜爱帮”、“手赚客”等App上,用户可以按照要求进行转评赞操作,从而获取一定的积分报酬,完成代刷业务以赚取差价。

“这种操作门槛低、赚钱快,‘在家里躺着也能挣钱’,因此吸引了不少时间充裕的用户。”古悦雄说,参与者按照网站提供的“剧本”套路写评论,然后截图发给所谓的“导师”进行点评,不符合要求的还要打回重写。一些产品的好评、差评多出自于这些网站之手。

2020年9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专门针对微信平台刷流量的群控软件不正当竞争纠纷案。这种群控软件通过技术模拟人工操作,利用电脑控制真实手机进行批量转评赞,通常用于点赞、评论等操作。群控软件可以同时控制多达120个微信账号,并为此向企业收取流量营销推广费。客户通常需要推广的是商业广告、公众号文章等内容。

万勇教授指出,近年来,刷流量的方式不断更新换代,已经从最初的人工刷流量发展到了机器刷流量,而且不再局限于单一形式,而是向综合形式发展。

在网上制作引人注目的文章以吸引粉丝的关注是第三步。一些例子包括“粉丝至上,财富尽有”和“成功取决于不断增加粉丝,只有这样才能赚钱,才能找到真爱”。2020年11月,广州警方对一个网络水军团伙进行了收网行动,在该团伙的基地周围随处可见这样的横幅。

根据办案民警介绍,从2020年4月开始,一涉案团伙以“广州某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名义开展运营,利用自媒体发布大量谣言信息,炮制网络“爆文”,以此获取“流量主”广告费用,目的是为了“吸粉”并扰乱社会秩序。

古悦雄指出,互联网经济中流量至关重要。一些空壳公司通过“养号”来获取流量,并从中收取广告费。每次用户点击,公司就能赚取收益。但这些公司发布的内容大多充斥着虚假信息和耸人听闻的内容。

“小额投资”可能存在“潜在风险”。

受访人士指出,制造虚假流量、操控舆论关注点等行为构成的灰黑产业链,可能演变为破坏互联网生态、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非法手段,引发多种社会风险。

记者在"某社区自助下单平台"上看到,平台上提供了"快手刷双击1元100个"的服务。用户只需在平台上选择所需的任务类型和要达到的点赞数量,然后填写自己的链接即可下单。记者选择了2.88元刷50个短视频双击。在提交订单后,"某社区自助下单平台"弹出提示称为了规避监管,短视频需要在发布20分钟后再生成任务。3分钟后,记者发现该条短视频已经被超过50个陌生的账号点赞。

在当天,如果一个短视频在平台上获得了前十的点赞量排名,就有可能被推上热搜榜,曝光量将大幅增加。这样的话,即使不操纵点赞,也会引起社会关注。该观点是一家广州传媒公司运营部门负责人提出的。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最近宣布了一起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案的判决结果。被告姚某研发了一款名为“直播神器”的软件,可以虚增特定电商平台商铺直播间的流量。商家使用这款软件的“外挂”功能,便能够制造“僵尸粉”与主播进行虚假互动,营造出虚假热闹的场景,从而诱使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跟风消费。

近年来,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的法院审理了许多涉及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案件,显示出几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受到了重大影响。它们针对制造虚假流量的群控软件公司提出了诉讼。

深圳中院知识产权法庭法官钟小凯指出,腾讯诉群控软件案件中,群控软件通过不正当手段抢夺用户注意力,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干扰社会对互联网流量经济的判断。

据钟小凯介绍,一些真实用户会主动提供账号供刷单团伙使用,以赚取费用。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会在用户账号中设置“后门”,以便后续操纵用户账号。这种行为给软件开发商带来了窃取用户个人信息、好友信息等隐私的风险,还可能导致诈骗等问题,从而造成重大的隐私泄露和网络安全事故。

加强法治建设,推动多元化治理网络黑灰产。

根据万勇的观点,从法律角度来看,网络虚假流量黑灰产业链可能会触犯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等多项法律规定,具体取决于不同的事实和行为性质。此外,如果为了获取虚假流量而实施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可能构成刑法第286条规定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虚假流量灰黑产业链的打击依然面临着很多现实难题。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欧卫安指出,与相关领域相关的法律比较零散,特别是在刑法领域,对相关行为的认定存在一定争议。万勇也表示,由于越来越多的网络黑灰产业租用境外的云服务器或者使用国外手机号,甚至雇佣境外人员从事相关违法行为,打击层面存在调查难、取证难。

据相关互联网平台负责人透露,虽然一直在努力打击“养号控评”和虚假流量,但最新的群控系统采用了模拟人的行为,表现为不定时、不定量、行为无规律,这给防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法律专家建议,应该从立法、行政、司法和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协同作战,以削弱流量黑灰产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提高治理网络黑灰产业的法治水平。他指出,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型疑难问题,可以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适时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以及修改法律来完善法律治理体系。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80709525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58.com/25820.html